特斯拉近日在其 Full Self-Driving (FSD) 系统中重新推出了一个名为“疯狂麦克斯”(Mad Max)的驾驶模式,该模式在官方说明中被表述为具备更高速度和更频繁换道能力,甚至在多起实测视频中显示,其车辆在部分路段超越限速 15 英里/小时以上行驶。此举迅速引发了安全、法律、伦理与监管层面的热议。支持者认为,该模式体现了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交通环境中更具进取性的处理能力,有可能提升通行效率;反对者则指出,自动系统刻意违反限速的行为可能大幅提高事故风险,且涉及自动驾驶与交通法规的冲突,在责任界定、合规标准、公共信任等方面存在严峻挑战。本文将从技术风险、安全责任、监管机制与社会信任四个维度,对“FSD 新增 Mad Max 模式可自动忽略限速”这一争议性功能进行深入剖析,并在结尾提出综合反思与建议。
技术风险分析
首先,从系统感知与算法能力层面考察,自动驾驶技术尚在不断迭代中,其对于环境感知、交通标识识别、道路条件判断等方面并不完美。Mad Max 模式在设计上追求“更激进”的速度策略,一旦传感器识别误差、车道线偏差、障碍物预测不准确等因素叠加,极易导致系统误判或延误反应,进而引发碰撞风险。
其次,高速行驶下自动换道逻辑必须具备更高的实时决策能力。Mad Max 模式鼓励更频繁换道,其控制算法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评估邻道车辆速度、加减速趋势、安全距离等因素。如果换道决策模块存在延迟、预测误差或路径规划不合理,就可能造成与邻车近距离交错、刮擦、急刹或失控等事故。
第三,在极端道路或突发情况下,系统备用策略(fallback)和紧急制动能力成为关键。若 Mad Max 模式在面对障雷火平台碍物、动静突变交通场景时没有足够裕度或缓冲时间,系统回退或人工接管可能来不及,从而大幅提升严重事故的可能性。
安全责任与法律挑战
在传统交通法律框架下,驾驶者对行车安全负有主要责任。当自动驾驶系统具备“主动越限速”能力时,责任边界变得模糊。若在 Mad Max 模式下发生交通事故,是驾驶人本人承担责任?还是系统提供商特斯拉承担责任?这种混合责任的划分在现有法规中尚缺乏先例。

其次,产品责任法和严格责任原则可能对特斯拉构成巨大挑战。若系统在设计阶段就具备“忽略或突破限速”的特性,则可能被视为缺陷产品或设计不当。受害者或其代理方可能主张特斯拉在功能设计、警示披露、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过失或疏漏。
第三,司法实践中如何评估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行为是否符合合理人的标准?如果系统在多数驾驶人看来是“危险偏高”的行为,那么即便特斯拉声称系统在逻辑上有理,其免责主张也可能难以立足。司法在具体案中可能要求系统在越限速行为上承担更高审查标准。
监管机制与标准建设
当前,多国和地区已对自动驾驶系统设定了若干监管初步框架,但大多集中在安全验证、道路测试许可、软件透明度要求等层面。Mad Max 模式这种“主动突破交通规则”的行为,尚未在现行监管体系中被有效覆盖或禁止,因此监管盲区明显。
特别是在速度控制方面,交通规则往往明文规定了道路限速和超速处罚机制。若自动驾驶系统具备自动突破限速功能,监管机构需要重新界定系统允许的超速幅度、许可条件、强制约束规则等标准。缺乏这些规则,很难对此类功能进行合法审查或处罚。
此外,监管机构还可能引入动态合规检测机制,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记录的行为日志必须上交、违规行为触发处罚机制、软件更新需经过审查等。针对 Mad Max 模式,监管部门或需强制要求系统开启“合规模式”或“软限制”以保障合法运行。
公众信任与社会影响
公众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尚处于脆弱阶段。Mad Max 模式这种带有“野性”标签的功能,其宣传和命名本身就可能给公众造成“自动驾驶更具侵略性、不安全”的先入印象,从而削弱用户对系统安全性的信任。
另一方面,用户体验反馈中,一些 Tesla 用户对 Mad Max 模式表现出极高兴趣,称其在堵车、拥堵路况中穿插顺畅。citeturn0search4 这种体验上的“爽感”可能带来市场吸引力,但若出现事故,则反噬信任,公众将更加质疑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与监管边界。
此外,在媒体舆论与道德评价层面,推广一种自动系统具备违规潜质的模式,也容易引发“科技为炫酷而冒险”的批评声音。公众可能担忧:若车辆开始“无视交通规则”,未来是否会出现更多无法预测的交通伦理问题。
总结:
特斯拉 FSD 新增 Mad Max 模式所带来的“自动忽略限速”争议,正好集中折射出自动驾驶技术在安全极限、责任界定、监管制度与公众信任之间的张力。技术层面,其高风险、高复杂性的特征可能放大传感与决策误差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法律与责任层面,该模式突破传统驾驶规范,迫使司法体系面临新的责任分配挑战;监管机制层面则显现法规滞后、标准缺位的问题;而在公众层面,这种功能极易成为信任拐点,左右公众对自动驾驶未来的态度。
纵观全篇,Mad Max 模式的推出或许能在短期内为特斯拉带来话题、吸引拥趸,但从长远看,若不与严格合规机制和安全约束并行,其带来的潜在风险可能远大于其技术展示价值。未来,自动驾驶系统若欲获得广泛社会接受,必须将尊重交通规则、安全可控性与责任透明性作为不可妥协的底线。